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德意志近現代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開課學期
99-2 
授課對象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花亦芬 
課號
Hist1569 
課程識別碼
103 51830 
班次
E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A,B(18:25~20:10) 
上課地點
普303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92GermanGE2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從文化史的角度介紹近現代德意志的發展。由於在歷史上,Deutschland包含的地理範圍一直在改變;而「德意志文化」也必須與德語區文化的多元發展結合起來看,因此,本課程會盡可能將屬於今天德國、奧地利、與瑞士德語區文化的歷史發展一起涵蓋進來(也包含一部分捷克布拉格的城市文化)。這樣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反映出「德意志」作為「文化」的概念、而非「國族」的概念,是理解十九世紀晚期之前德意志文化應有的基本認識;另一方面也意謂著,在我們面對歐盟與全球化的大趨勢時,應細心去體察,「德意志文化」對自身發展的思考。

每週進度

1. 課程介紹與導論
2. 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
3. 德意志中古文化概論
4. 布拉格(Prague): 如何從波西米亞(Bohemia)建構德意志王室文化
5. Albrecht Dürer, Tilman Riemenschneider與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文化
6.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7. 宗教改革對視覺藝術與音樂的影響
8.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與德文歌劇
9. 德意志啟蒙時代的文化與藝術
10. 歌德(Goethe)在德意志文化史上的意義:閱讀《浮士德》(Faust)
11. 德意志浪漫主義藝術: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2. 十九世紀的女性音樂家: Clara Schumann (1819-1896)
13. 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 Gustav Klimt與Egon Schiele
14. 一次大戰後的德國建築與藝術: Bauhaus與表現主義
15. 二十世紀瑞士的藝術與文化: Alberto Giacemetti
16. 紐倫堡大審與知識份子對二次世界大戰的省思: 閱讀《錫鼓》(Günter Grass, Die Blechtrommel, 1959)
17. 對二次大戰的歷史省思與對歐洲遠景的展望: The Jewish Museum Berlin
18. 期末綜合討論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以講授為主,輔以多媒體教材。希望透過這一門課帶領學生瞭解,身處中歐、而且絕大部分為內陸疆域的德意志文化,如何在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歐洲其他強勢文化(例如法國文化、義大利文化、與尼德蘭文化)互相擠壓與激盪的關係中,建立自己的特色與傳統,並且面對政治現實、國際現勢帶來的挑戰。此外,本課程也將帶領學生思考德意志文化與歐洲其他地區文化的匯通與相互影響。藉此幫助學生透過對德意志文化的研習,能對歐洲大陸的文化彼此交流的關係有更具體而深入的瞭解。 
課程要求
上課出席與討論參與30%
期末讀書心得報告三篇 7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郭恆鈺,《德意志帝國史話》,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郭恆鈺,《德意志共和國國史話,1918-1933》,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Gay, Peter.《威瑪文化:一則短暫而燦爛的文化傳奇》,劉森堯譯。台北:立緒文化,2003年。
Goethe, 《浮士德》(Faus, 推薦譯本:綠原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Walther Benjamin, “Berliner Kindheit um Neunzehnhundert” (柏林童年)(推薦譯本:徐小青譯,台北:允晨出版)
Günter Grass, 《錫鼓》(Die Blechtrommel)。
 
參考書目
Mary Fulbrook. 《劍橋德國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台北:左岸出版社,2007年。
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3週
3/10  Martin Luther與宗教改革 
第5週
3/24  德意志啟蒙時代文化 
第13週
5/19  納粹大屠殺與對戰爭的反省(三)